
每年全国两会,教育都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并“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两会中与教育相关的提案、建议,受关注度一贯很高。2022年,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很多都是过去一段时间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学校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指导规范化,到县域高中的发展,不一而足。
当中有不少是由各大高校校长所提出的。南方周末记者先后采访了来自东、中、西部地区的7位校长代表委员,发现他们大部分的提案和建议,都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等密切相关。
以下是7位校长的提案、建议,排名不分先后。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曾勇
“提高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
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推荐免试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率约在16%~35%之间,“211工程”建设重点高校的推免率在9%~19%之间,其他省属重点大学的推免率通常不超过10%。曾勇认为,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推免”比例太低,大量优秀本科生是通过近一年应试考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但是,长时间应试复习考研又影响了本科教育的完整性和本硕两阶段的培养质量。
为此,曾勇建议,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稳步扩大考研录取比例,吸纳更多优秀本科生深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让高校像企业一样发布ESG指数”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双重使命。据测算,2017年中国教育领域的碳排放高达2.46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5%。在王焰新看来,高校是教育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双碳创新的最佳场景。
为此,王焰新建议,制定高等学校校园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要求高校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尽快编制排放清单;鼓励高校将校园碳中和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应设立“高校校园碳中和建设基金”,或在修购专项中增加“碳中和”项目予以倾斜。要鼓励社会资本以“能源+碳资产合同管理”等形式参与到高校运营管理之中;依托绿色建筑、绿色校园等评级体系,建立透明、可信的高校校园碳中和评价和认证体系,制定高校校园碳中和建设标准,让高校像企业一样发布ESG指数。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 张荣
“引导支持台湾高校来闽合作办学”
张荣带来了两个建议,第一个是“强化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打造新时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体系”;第二个是“推动福建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在海外传播体系的建设上,张荣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促进高校开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高校开拓双多边人文交流平台的指导引导和政策供给;加大对中华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加强资源保障,建议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建设支撑文化传承创新的学科专业体系,依托高校构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智库、实验室、团队等平台体系。
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张荣建议,扩大“双一流”建设覆盖面;引导支持台湾地区高校来闽合作办学,可以通过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大学(学院)、组建联合研发平台等方式,加大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引导支持台湾地区高校来闽合作办学的鼓励优惠政策,在闽台合作办学项目上开设“绿色通道”、给予倾斜支持;建议国家有针对性地在能源、海洋、数字、信息、医疗卫生等学科专业领域,支持福建省内高校增设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引导支持福建省内高校结合各自特色、聚焦战略急需,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高端学科专业学院,支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焦新安
“推动‘一懂两爱’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其中提到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但在焦新安看来,当前“三农”人才队伍中,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年龄偏大,以及优质人才持续外流的问题。特别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懂两爱”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为此,焦新安建议,第一,将“一懂两爱”的培养目标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在校学生与“一懂两爱”人才队伍之间的差距,引导涉农专业学生向未来农业人力资本转变;第二,将“一懂两爱”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一懂两爱”思政教育要向大学生未来的“三农”生活和经验回归,培养学生对乡村自然的爱和对推动当地文化传承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 熊思东
“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打破数据孤岛”
目前,“智改数转”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熊思东认为,其核心是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程度和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重塑大学形态。但是,在推进过程中,熊思东发现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引,缺乏适应当下、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二是缺乏可参比的建设标准指引,各级政府、各类学校仍然以自我为主,由此形成新的“孤岛”;三是缺乏融合,网络平台资源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为此,熊思东提出,在顶层设计上,应该把“智改数转”作为下一阶段我国高校新基建的核心内容,制定统一的“智改数转”标准;设立专项经费,并遴选一批高校开展试点工作;鼓励高校积极培养适应高等教育“智改数转”的相关人才;推动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借助ICT企业力量,优化升级教育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打破数据孤岛,同时构建工程师+党政人员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建议政府、高校和社会加强协同,共同制定高校关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相关制度和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 匡光力
“特级教师津贴标准提高到800-1000元/月”
匡光力今年关注的是特级教师的待遇问题。作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称号,以安徽省为例,自1980年以来相继开展了13批特级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四十年来仅1561人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目前,多数省份参照原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特级教师津贴标准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158号)要求执行,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300元/月的津贴在教师工资结构中占比已由原来的1/5左右下降为1/20左右。执行近二十年的特级教师津贴标准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学研究的需要。
为激励特级教师珍惜荣誉,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发扬成绩,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为他们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一是建议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部门积极研究,适时修订相关文件,将特级教师现有享受标准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800-1000元。财政部门测算后提高教育事业费预算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事业费中单独设立经费列支计划。二是建议省级地方政府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根据省情,提高在岗特级教师的津贴待遇等,真正将政策落到实处,创造良好环境,提升特级教师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国政协委员、伟德国际体育网站校长 吴德
“适度增加西部农林院校的硕博士招生指标”
西部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26%,畜禽养殖占65%。然而,西部的农学门类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数量仅为5个,占全国20%;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只占全国的23%;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只占全国21%;国家级科研经费投入仅占12.5%。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此,吴德建议,第一,经费支持向西部农林院校适当倾斜。适度增加西部一流建设学科尤其是农林类学科经费额度,促进西部农林院校一流建设学科补偿性发展。第二,支持西部农林高校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显著提升高层次农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研究生扩招的形势下,适度增加西部农林院校的硕博士招生指标,并由相关部门牵头编制发布中西部的农林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提升农林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第三,支持西部农林院校一流学科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新闻链接: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224744